2007年9月1日,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、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起了以“和谐我生活,健康中国人”为主题,以“我行动,我健康,我快乐”为口号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,并确定每年的9月1日为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”。今年9月1日是我国第6个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”,那么关于健康生活方式你知道些什么?
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,具体表现在:健康饮食、适量运动、不吸烟、不酗酒、保持心理平衡、充足的睡眠、讲究日常卫生等。
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各种传染性疾病,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病、恶性肿瘤、呼吸系统疾病、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。
那么,人们需要养成哪些基本健康行为呢?
人的基本健康行为主要包括:
合理饮食
要实现合理饮食,必须保证每天都能吃到谷类及薯类、动物性食物、奶类豆类和坚果、蔬菜水果和菌藻类、纯能量食物五大类食物。如果由于条件所限无法面面俱到,可以暂时用豆类代替乳类、肉类;或用蛋类代替鱼、肉,不得已时也可用花生、瓜子、榛子、核桃等坚果代替大豆或肉、鱼、奶等动物性食物。食物选择时也应考虑自身的身体状况,如肥胖的人要尽可能少选择高能量、高脂肪的食物,乳糖不耐受者首选低乳糖奶及其制品。
一般成人每天摄入谷类食物量以250~400g为宜,注意粗细搭配。平时尽量选择新鲜和应季蔬菜,多摄入深色蔬菜,如菠菜、油菜、韭菜、西红柿、胡萝卜、南瓜、红苋菜等。少吃酱菜和腌菜。
每天要吃新鲜卫生的水果。清洗时,水果浸泡时间不少于10分钟,然后再清水冲洗1次。成人为了控制体重,可以餐前吃水果(柿子不宜在饭前吃除外),有利于控制进食总量。反季节的水果都是通过人工条件生产出来或是使用激素,或是温室培育,有食品安全隐患,故应选择应季成熟的水果。
每人每天烹调用油摄入量不宜超过25g或30g。烹调时尽可能采取蒸、煮、炖、焖、煲等少用油的方法。少吃油炸食品。尽量不用动物油炒菜。每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6g,尽量少吃酱菜、腌制食品及其他过咸食品。
要坚持一日三餐,两餐间隔以4~6小时为宜,进餐时定量,切忌暴饮暴食。早餐吃好,午餐吃饱,晚餐适量,进餐时细嚼慢咽。零食作为营养补充,可以合理选用,但不能代替正餐。
要足量饮水:饮水应少量多次,勿急饮。养成主动喝水习惯,不要感到口渴时才喝。在晨起空腹、睡前2小时可喝一杯温开水。不宜喝生水和反复加热的水。可以适量饮茶,但不宜大量饮用浓茶,一般空腹和睡觉前也不应饮浓茶。
适宜运动
日常生活要少静多动。多做家务,尽量减少看电视、阅读和使用电脑等静态活动,即使进行这些活动时,也需做一些伸展四肢、原地踏步等活动。18岁以上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5~17岁儿童和青少年每天至少60分钟中等到较高强度身体活动,每周至少3次较高强度运动。为避免运动损伤,需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。运动场地要平坦,尽量避开高温、寒冷的时间运动。不要在饥饿或饱餐后马上运动,运动时穿宽松的运动衣裤和合适的运动鞋,运动前和运动后分别进行热身活动和整理活动。
戒烟限酒
吸烟危害健康已经为科学所证实,因此,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,必须做到不吸烟,不敬烟,不送烟。至少不在室内公共场所、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上吸烟,不在家里吸烟。
酗酒同样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,按照国家发布的膳食营养宝塔,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,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度白酒75g或高度白酒50g;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,相当于啤酒450ml或葡萄酒150ml或38度白酒50g。儿童少年、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忌酒。饮酒时不宜同时饮用碳酸饮料。
疫苗接种
儿童在出生后1个月内,家长应携带《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》到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建立儿童预防接种证。在暂住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,由现住地接种单位负责建立预防接种卡。如果丢失,家长应到预防接种单位补办。预防接种证要长期保存,儿童入托入学和出国时都需要查验。如未按规定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漏种儿童,宜到预防接种门诊进行补种。
日常卫生
每个人的日常卫生包括:勤洗手,饭前便后、接触眼睛和鼻子及嘴巴前、护理病人后、触摸过公共设施如电梯扶手和按钮及门柄后、接触动物和家禽后、外出回家后都要洗手。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每天不少于3次,每次不少于15分钟。室外温度较低时要避免穿堂风引起感冒。儿童、老人、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,尽量少去人群密集、空气不流畅的公共场所,必要时戴口罩。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,不购买无正规标识、过期、包装破损的食品。冰箱贮存的熟食要彻底加热后才食用。
合理用药
首先提高安全用药意识,用药时要明确药物的用途、用法和不良反应。中药也有副作用。定期清理小药箱,将到期的药品处理掉。不要以为越是新的药、贵的药,疗效就越好,也不能随意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,抗生素必须按医生处方,按时定量,切忌时断时续服用。凡是口服药可以收到效果的就不要注射,能够肌肉注射的就不要静脉注射。对各类心理障碍和焦虑失眠等症状,不可一味地追求使用药物,而应设法去除病因、心理疏导、调节生活、体育锻炼、物理治疗等,切忌药物依赖。